当大量AI大模型出现,获得知识,似乎变得十分便捷,甚至还有人提出,有了AI,课堂还需要老师吗?为此,记者走访多了多所中小学,发现不少学校已经开始转变思路,让人工智能当起老师们的助教,这会给课堂带来怎样的变化呢?
如何设计一个“美观的伞桶”,能将40把、长70厘米的长柄伞放入?求真中学六年级的这节数学课上,一节传统“圆柱体”解析,在90后李颖老师的手上变成了一个“有趣”的实际问题。
李颖还动用了AI助手,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互动。孩子们的平板里,藏着她设计的“智能体”,每个同学都能直接与“智能体”对话。“原来课堂40分钟,也不可能一分钟点一个同学,老师还要讲内容”,孩子称这样的“人工智能,让我上学六年第一次体会到了完全的参与感。”
展开剩余76%对此,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表示:“人工智能不是替代老师,而是赋能老师,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工具,促进老师自身的专业提升,也促进对于学生育人效率的提升。”
这个“智能体”的养成并非“一蹴而就”。在过去几个月里,师生们不断在给它“共同喂料”,让它能成为每个学生的专属“助教”。“不断喂养、不断训练,智能体会越来越智能,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字画像,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知识图谱。”求真中学校长陈明宏说道。
而在养成的过程中,老师们也惊喜发现,其实学生们常常能给出超出“标准答案”的“一题多解”。李颖老师坦言:“书本上只有一个体积转化法,但是根据AI的对话,小朋友发现有6种方法,他们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探究,集思广益,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。”
在长宁区适存小学,90后老师陈丹的英语课堂,也因为AI的应用,有了变化。
“Can colors make the butterfly nice?”陈丹的这个提问,其实经过了精心的设计,设计助手就是来源于“AI课堂实录分析”的大模型,它会实时记录课堂上师生的“问”与“答”。而AI的总结报告中,让陈老师发现,原先提出引导问题后,学生们对于核心词汇的使用频率依旧很低。“第一次课堂中,我问了 Nice? Why? 然后发现小朋友对于这个问题不是很理解,把问题变成 Can colors make the butterfly nice 学生就会提到red、blue、colors这些词汇。”
AI帮助青年教师们,把以前的凭“感觉”上课,转化成了“数据”分析,这样在提升上课效果时,就更能“有的放矢”。
适存小学课程教学管理中心成员杨佳玮指出:“有些老师喜欢问一些无效的问题,比如‘你喜欢吗?’通过AI就把它判定为无效的问题,对老师来说,这些问题越来越少,课堂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。”校长曹永邹也认为“AI赋能教育的第一步,应该是先要赋能教师,支持老师上好每一堂课,提高课堂教学质量。”
除了帮助老师优化教学,AI也为教师们节省一些重复劳动,像延安中学引入的这台“星火智能批阅机”,可以自动批改学生手写的默写、填空等,短短十几分钟,让老师能省出时间,更多的花在开发课程上。
上海市延安中学老师李玮艳称这台批阅机“还是蛮智能的”:“不论字大字小、潦草还是工整,识别率还是蛮高的。它可以大大缩短老师对于这类试卷的阅卷时间,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工作。”
过去四个月,智能批阅已经在学校多个科目里做了尝试,老师们也会根据批阅结论,来为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。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,正在成为一种趋势。
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:“教育的目的不是学更多的知识,实际上是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,教师的观念转变是最重要的,如果有这样的观念转变,就会很主动地去拥抱AI。”
不久前,全市有89所学校被确定为"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校",以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应用技能,如何用好人工智能,让AI当好老师们的助手,赋能教育,值得教育界业内继续探索。感谢收看今天的新闻透视。
看看新闻记者: 朱齐越
编辑: 尤颖慧
视频编辑: 吕艳
摄像: 林羡德
责编: 李吟涛
发布于:上海市